服务热线
18926050453
6岁前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儿童对一切事物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不断的降低,年龄越大,可塑性越低,扩展神经细胞建立联系所需的生理能量也越多。根据关键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了很多现象。例如,一个人很多能力都存在着关键期。1.5-3岁:感觉运动整合、1.5-4岁:自然物理、2-3岁:计数、2-4岁:时间空间、2.5-3.5岁:纪律规则、2.5-6岁:精确感觉、精细运动、3岁左右:独立生活能力、3-5岁:音乐能力发展、4岁以前:形象视觉、色觉辨别、4-5岁:顺序排列,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力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4岁前发生,30%在4~8岁之间发生,20%在8~17岁之间发生。如果0~4岁时智力发展缓慢,那么以后的发展也慢,直到17~18岁智力发展高峰时,智力水平也是平平。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期。重点来看以下几个:
纪律的关键期
2岁半到3岁半是一个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又叫纪律关键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段时间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这时候,孩子会走路,会说话,开始想要做点事情。家长们会觉得这些行为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现,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杀在这段时间,于是就会放任。但是放任不是没有底线,必须要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至少让他明白两点:第一规则意识,第二安全问题。规则意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是规则;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想也不要去想,这也是规则。人是与他人结成社会的群居生活动物,必须按照一定的共同规则来生活:说话有礼貌、见熟人问好、说话做事分场合……都是规则。
在生命的早期必须把这些规则内化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自律,自律是指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的手段;他律是指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来规范个体行为的手段。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儿童,内心里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
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这些内在的东西,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所以,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外部评价是自我评价的背景,没有他律和外部评价来提供训练、确定基调,自律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产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社会的人来说,自由是相对的,规则是绝对的,不可以任性。这段时候必须要让孩子懂得规则,一旦有什么越矩的地方,毫不犹豫的给予一些惩罚,一定要让他知道轻重。安全问题: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看见电源插座亮着,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吗?怕不怕电着?千万不要说电一下就知道了——就怕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对开车门也很感兴趣,在汽车行进当中他要是敢开车门,要毫不犹豫地坚决制止,走路靠右侧的边边、不独自到水边玩、不跟陌生人搭话、别人给的东西不随便要……这些都是安全!我们提倡自然成长、尊重儿童自由发展,倡导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的发展,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提出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但我们坚定地认为,必须让孩子打小明白:不遵守规则,会付出自由的代价;不相信安全,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形成的一个关键期。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人总是有惰性的,因为人的细胞分裂次数不是无限的,一有消耗就会加速分裂,过多过重分裂会“过劳死”的,所以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就会迅速报告大脑,大脑会超自动化地指挥我们的身体以最节能的方式生存——偷懒。成长中个体的细胞自主修复能力强、累不死,休息之后马上就会恢复了,所以必须在孩子幼小时期将惰根去掉,否则将来会好吃懒做、偷吃扒拿、坑蒙拐骗、当“啃老族”。
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鼓励他自己去做。
上幼儿园小班,每天回来之后,自己换下的小袜子叫他自己洗,洗不干净可以等他睡着之后,爸爸妈妈拿出来再洗一下。如此每天重复,一个月之后,他肯定就能洗干净了。上幼儿园大班之后,每天自己换下来的小裆裆裤也是自己洗。洗不干净没关系,睡着之后,爸爸妈妈再洗一遍。两个月之后,你会发现他也能洗干净了。
这些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但是关键期在3岁左右。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3岁了,还要家里的老人追在后面喂饭,这是极其错误的事情。想吃就吃,吃完赶紧收。孩子总有饿的时候,两顿饭中间坚决不给零食,到了饭点才能吃,几次以后他就明白了。所以,一定要抓住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把孩子教好。
音乐能力的关键期
学习音乐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开朗、活泼、乐观大方、习惯宣传和表现自己,不少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后,性情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处事待人,热情大方,更加喜欢与人沟通聊天。音乐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平台与抓手,比如,高音给人感觉明亮、兴奋、小而轻、活跃;低音给人感觉昏暗、压抑、大而重、沉闷。
学习音乐可以提升感性素质,可以提升人听知觉的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可以提升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肢体控制反应与协调配合能力,整合非常复杂的心智和肢体的能力。音乐能力的关键期是3到5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开始感受节律和旋律的最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孩子自己制造旋律和节律的关键期。但不等于这时才开始对孩子音乐教育。
0—3岁就可以对宝宝进行音乐启蒙,音乐启蒙绝不等于让宝宝学习一样乐器,学唱几首歌曲或学会几个在别人面前表演的节目。宝宝对于音乐的感知会经过一个“对声音好奇——倾听好听的声音——探索和发现各种声音——感受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启蒙对小年龄宝宝来说,一是促进宝宝听觉能力的发展;二是以音乐陶冶性情,调节情绪,丰富情感;三是形成宝宝良好的乐感。希望孩子在音乐方面能够有所发展的家长,一定把握这个时期。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做兼职教授的时候,每年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音乐的,请举手。没有一个,这个案例,各位家长可以做借鉴。
阅读兴趣的关键期
4岁半到5岁半是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期。我们并不是说4岁半开始就让孩子阅读文字,而是让他看图画、图片。爸爸妈妈们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如果这时孩子开始对读书感兴趣了,等他上学之后对文字阅读各方面都会感兴趣。特别提醒各位,有很多家长觉得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于是就让孩子玩一些电脑游戏,这是坚决反对的。因为电脑游戏如同电子海洛因,会激活孩子的成瘾中枢,想要再戒掉非常困难。